王亚韡教授、谢宏彬教授学术报告
11月21日上午,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化学与化工学院承办的学术报告于良乡校区工业生态楼118会议室举行。应化学与化工学院张秀辉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亚韡研究员与大连理工大学谢宏彬教授到访我校,并分别作了题为“大气有机污染物的健康效应机制研究”和“大气多组分成核机制”的精彩学术报告。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有机污染物组分复杂,难以评估其风险。基于此,王亚韡研究员向我们介绍了以下一系列工作:首先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并结合毒理学实验深入解析颗粒物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机制,再基于已明确的气溶胶转化机制构建可视化拓扑反应网络,通过液相和微液滴界面模拟实验探究次生气溶胶产物组成变化及机制,最后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大气-土壤间的迁移和分配行为,分析气候变化是否可能通过改变碳循环和土壤有机质组成进而影响POPs的再释放和全球分布。王亚韡研究员的工作,为大气污染物溯源、微观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自从我国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从每立方米70多微克下降到20多微克,但仍远高于WHO指导值,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首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一次颗粒物得到有效控制,但二次颗粒物占比逐渐增加,揭示二次颗粒物成因成为我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谢宏彬教授的工作围绕二次颗粒物形成展开。成核是创造新二次颗粒物的唯一过程,其通过气相前体物的连续碰撞与解离的综合过程最后形成2-3 nm的临界核团簇。传统的二组分酸碱成核机制已无法解释外场观测的成核速率,基于此,谢宏彬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城市和海洋大气多组分成核新机制,以及成核前体物识别方法、驱动前体物成核的分子间作用力及其阶段化影响团簇形成及演变的规律。谢宏彬教授的工作对于多组分污染物地区的大气颗粒物形成研究有指导意义。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热情互动,王亚韡研究员结合毒理学对大气有机污染物的影响与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谢宏彬教授就大气多组分成核机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气化学意义与大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交流,与会师生收获颇丰。
报告人简介:
王亚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主任委员。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在2010-2012年期间,以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环境健康中心留学。主要从事新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与健康效应机制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50余篇,全部论文被国内外同行正面SCI引用8000余次。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奖项。
谢宏彬,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之后先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主要从事大气二次污染成因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以通讯及共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7篇,包括Science 1篇,JACS 2篇,EST 14篇。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获得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第八届委员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委员会等五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或副主任委员。
(审核: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