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化学研究所
纳米化学研究所立足化学与材料前沿,面向国家在能源、健康与信息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纳米尺度的新物质合成方法与调控理论,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人才。
现有教师23名,包括教授10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6名,讲师1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次,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8人次。现任所长张加涛教授,副所长赵扬教授。
研究所目前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纳米合成化学(如纳米氧化物/复合物、多组分催化体系、功能组装体等)、功能多孔材料化学(如多孔MOF薄膜材料、COF材料体系等)、共轭碳纳米化学(表面修饰与结构调控、碳基纳米材料表面微纳结构制备等)、新能源纳米材料化学(如光/电催化、湿气产电、燃料电池、锂电/锌电等能源器件、气体膜分离等)、生物医药纳米化学(光电/磁性/光热/光动力等功能靶向微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程,包括普通化学(及实验课)、大学化学、物理化学、纳米化学、固体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理论与应用、纳米科学与技术(全英文)、化学前沿讲座、新能源技术(双语)、电化学分析(全英文)等。
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JKW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青A/青B/面上/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任务,总经费达上亿元。授权专利百余项。发表Science、Nat. Mater.、Nat. Nanotechno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Sci.Adv.、Adv. Mater.等SCI论文500余篇;5人入选科睿唯安2025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0余人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所内教师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关村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青山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研究所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人发表Science,1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校仅7名),几十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超百余名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部分学生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墙报奖),几十名学生获得国家或校级创新创业竞赛奖项;毕业生深造/就业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深造单位包括海外高校(如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就业单位包括航天科工集团(如六院)、航天科技集团(如101所)、华为研发部、中芯国际等国/央企单位,以及各类高校、研究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