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汪海林教授做客北京理工大学百家大讲堂

中国科学院汪海林教授做客北京理工大学百家大讲堂

作者: | 发布日期:2020-08-12  |  浏览量:  

供稿:孟子晖教授课题组 编辑:隆哲源

 

  2020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汪海林教授做客北京理工大学百家大讲堂,为与会师生带来了题为《核酸化学修饰与表观遗传》的主题讲座。受疫情影响,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报告会由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孟子晖教授主持,生命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数十名师生参与讲座。


  汪海林教授首先为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脱氧核糖核酸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对生命的出现、延续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百年来,遗传学研究始终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然而,遗传学难以解释复杂生命体各种细胞和组织拥有相同的基因组但功能不同,甚至也难以解释简单生命体的多种效应。


  汪海林教授指出,近年来基于核酸化学修饰的表观遗传学的兴起即是对这些科学问题的回应。表观遗传修饰分子基础主要包括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修饰。DNA甲基化修饰是调控基因表达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汪海林教授团队筛选了上百种活性小分子,最终发现维生素C和苯醌类分子可以对甲基化有活性调节作用。随后,汪海林教授介绍了维生素C诱导基因组去甲基化的工作,提出了促进DNA去甲基化及调控DNA甲基化动态平衡的重要生理意义。其中重点介绍了关于DNA N6-甲基腺嘌呤的工作,通过将生物学与分析化学学科的结合,运用高灵敏度气-液相色谱首次在果蝇中发现有N6-甲基腺嘌呤修饰,与动物所陈大华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发现了DMAD去甲基化酶,阐明了该修饰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最后,汪海林老师介绍了学科交叉研究对于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且与出席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就前沿进展、科研心得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观点进行了交流。


报告人简介:
  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同0年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别于1994年、1997 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2000 年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04 年任研究助理。2005 年9 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DNA 损伤修复、表观遗传与分子毒理方面研究,发展了高灵敏DNA 修饰新方法新技术,发现高等生物的N6- 甲基腺嘌呤,是表观遗传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已发表SCI 论文150 余篇,包括Cell、Nature、Cell Stem Cell、Mol Cell、Cell Res、J. Am. Chem. Soc.、PNAS、Cell Discovery、Nucleic Acids Research、EHP、Anal Chem、 ES&T 等。先后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99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一等奖(2010、2013)和优秀奖(1998、1995),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2),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3),中科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者)(2013)。2011 年,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考核被评为“优秀”。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现为Encyclopedia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副主编,GPB、Analytical Chemistry、DNA Repair、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环境化学》、《色谱》、《分析化学》编委。培养2 名研究生获中科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审核: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