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北京科技大学姜建壮教授和格里菲斯大学姚向东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姜建壮教授和格里菲斯大学姚向东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作者: | 发布日期:2019-12-26  |  浏览量:  

供稿/摄影:李戌焱    编辑:李亚鑫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邀请,北京科技大学姜建壮教授和格里菲斯大学姚向东教授于2019年12月2日下午在良乡校区工业生态楼118报告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首先是姜建壮教授进行了题为“Tetrapyrrole-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from molecule to 2D network”的学术报告。

 

姜建壮教授作学术报告


    姜建壮教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从卟啉类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讲到人工合成卟啉的应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关于卟啉类物质的特性和制备手段。此外,姜建壮教授还介绍了课题组关于新型酞菁尤其是三明治型卟啉酞菁稀土配合物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报告的内容既涵盖了姜建壮教授近几年发表的成果,也提出了关于卟啉酞菁类物质发展研究的新想法新思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

 


姜建壮教授报告现场


    姜建壮教授之后,姚向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Defect Electrocatalysis”的报告。姚向东教授从能源问题出发,向我们讲解了关于电催化,尤其是以高效和非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的电催化反应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了其课题组提出的缺陷电催化的新概念。经过研究表明,其中碳或其氧化物中的拓扑缺陷是电化学反应的优质活性位点。基于这一新理论,姚向东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非金属催化剂。此外,姚教授还提到,缺陷是具有较高能量的特征点,因此提供了与各种尺寸的非金属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位置,是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姚向东教授作学术报告

 

姚向东教授报告现场


姜建壮教授简介:


    姜建壮,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分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2007年在山东大学化学系工作,2008年7月到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计划。兼任国际卟啉与酞菁学会中国国家代表,Vibrational Spectroscopy、J. Pors.&Pcs.、Chin. Chem. Lett.、J. Rare Earth、无机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从1990年开始一直从事卟啉酞菁类配合物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和Chem. Sci.等杂志发表论文400多篇,应邀为Acc. Chem. Res.、Chem. Soc. Rev.、Coord. Chem. Rev.和Handbook of Porphyrin Science等撰写综述文章,作为卷编辑主编一卷Structure and Bonding,入选Elsevier2014-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类)。


姚向东教授简介:


    姚向东,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能源材料专业教授。1989年于东北大学获得材料学士学位,并于1992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 1992年至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受聘为研究助理(1992),助理教授(1995)和副教授(1998)。 2000年,进入昆士兰大学,并于2005年获得材料工程学博士学位,致力于轻金属微观结构形成的计算建模。2003年11月开始,加入了昆士兰大学ARC功能纳米材料卓越中心。2009年11月,加入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担任副教授兼高级能源材料小组负责人,并于2012年底晋升为教授。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能源材料,尤其是氢相关材料。


(审核:冯金生)